跟親愛的說再見


 


一生一定要會寫的企劃案


 


 


 


作者:王梅、李瑟、林芝安 、張曉卉


出版社:天下雜誌  / 出版日期:20080430


內容簡介:


預先彩排人生最後一個企劃案    預立醫囑,企劃自己要如何向世界告別


  最近有位企業家,盡管醫生一再跟家屬說癌末最後階段無法治療,不如安寧照護,讓他安詳過幾天有品質的生活,但家屬不能接受,仍要醫生再治下去,可憐的病人終究還是走了,卻身軀浮腫、發黑、氣味難聞,醫生直到很久後仍難過不已,他說,「最後那些天,他是一隻腳踏在地獄裡地活著啊。」


  一般人旅行前都會檢查是否帶全了東西,是不是買夠了保險,卻不會想到萬一出什麼意外,有沒有也預做準備,有什麼意願接受什麼樣的醫療?有沒有指定代理人,代替自己與醫護人員溝通?臨終前要不要被搶救?


  所謂的「搶救到最後一刻」,除了可以救回來的之外,大多數並非救得回來,卻留下逝者肋骨斷裂、牙齒脫落、血流滿面,且家人遺憾不已,有的是倉皇間做的決定,事後卻發現其實是傷害,有的則是病人堅持要急救,家人若到時候不做急救,也會有罪惡感。


 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會如何死、何時死、會不會也遭遇到時難以認定的困難,造成家屬反目、醫護為難、自己的尊嚴蕩然無存。只有在目前人還平安且意識清楚時,豁達面對,愈早說清楚寫明白愈好,包括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、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、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。


  因為認真面對死亡,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,盡心盡力活著,貢獻對別人的關愛。本書採訪了四十多位名人,如孫大偉、孫越、聖嚴法師、樞機主教單國璽、 趙可式 教授等,並提出醫學知識,供照顧親人的人了解,何時何種情形形會是醫療的終點,需要預做準備、如何陪伴,以及如何說再見。


  死亡並非一切的結束,而是另個似錦前程的展開。相信亡者還會繼續他下一段的旅程,也將使未亡親友安頓了對死者的牽掛。誠如聖嚴法師在接受採訪時所說,相信我們有無限的過去,也有無限的未來,我們仍將再與親人再相見,抱著這樣的信念,放心寫下人生最重要的企劃案預立醫囑與遺囑,將是自己所能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生命安排,也將使家人安心放心。
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99992

詳細內容簡介:http://www.cwbook.com.tw/reader/2008/goodbye/intro01-3.jsp

 



 


這是一本談身死的書,有很多正面的思考與面對方式,


而且我想借用此書與媽媽溝通生死關念,至於媽媽的反應日後再分享呦


有些許的準備在當發生時也能更充裕的安排,讓自己在世的最後一場宴會有頭緒處理。


 


我很喜歡書中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安寧居家護理師李依芸的話:


「換我付出,她得到  這就是一種圓滿的關係」


 


民間傳統喪禮中的孝女白琴是我最不能接受的,而喪禮根本是表現給活人看,這樣的方式不代表孝順,反而像鬧劇。


 


聖嚴法師說過:人生的結束是一件莊嚴的事,出生時抱著希望而來,死亡時也同樣抱著似錦的前程而去、在簡化、節約、惜福、培福的原則下,喪禮宜隆重,肅穆、整齊、詳和、只要表達對亡者的追思與誠敬,對其家屬也能做到安慰關懷,即已達到喪禮的目的。


 


另一個很棒的新觀念我也覺的很棒~~


骨灰是肉體最後一部份,成分是 不再代表一個人,最好的的處理是不留一點痕跡


骨灰與亡者的 精神 生命 都毫無關係,那只是肉體燒成了灰,根本不代表什麼,只能說是代表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吧,頂多保存個十幾年,幾百年,最後仍與大地合一,所以 骨灰是亡者嗎 ? 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去了。


 


很多很多的想法都是活著的人想的,真正要做的有先前的準備,可以省去死後的麻煩吧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佑佑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